【問題】 我教會的弟兄姊妹唱聖詩沒有FU,該怎麼做才能讓他們對聖詩有感受?

當音樂同工逐漸明白聖詩對培養基督徒的靈命十分重要之後,發現想帶會眾唱聖詩並不容易。教會唱了二十幾年現代詩歌,會眾也早就習慣現代詩歌的音樂語言,想要換個「口味」唱聖詩,一定感到不適應,或一點 FU 也沒有。到底這種 FU(感覺) 指的是什麼?一般而言就是很 High (興奮、激動),很能帶動現場的氣氛,讓人陶醉忘我,不在乎他人。現代詩歌使用的電子鍵盤、電吉他、爵士鼓……等,都是驅動力很強的樂器,可以隨著節奏擺動身體、拍手、做各種動作。有誰能夠聽到強拍打在第二、第四拍的節奏能夠依然故我、屹立不搖、不為所動?

從現代詩歌「回到」聖詩,彷彿從都市生活回到鄉間,從絢爛歸回平淡。唱聖詩就是提不起勁兒,因為依照唱聖詩的「文化」,就是要捧著詩歌本一板一眼地盯著歌詞唱,要立正,身體不可以亂動,照本宣科,很難投入,有什麼樂趣可言?於是敬拜團用現代詩歌的方式帶會眾唱聖詩,「老一輩」的基督徒說話了:感覺真不對勁,怎麼能用勁歌熱舞的方式唱聖詩呢?任職台北市立交響樂團的打擊樂家凌國周老師曾說,聖詩的音樂語言與現代詩歌非常不同,不適宜把現代音樂的唱法與彈奏方式直接套用在聖詩上。

感覺是主觀的,單用感覺來衡量當作準則的話,只要換個主事者,標準就因人而異。聖經告訴我們許多真理,偏偏聖經沒有白紙黑字寫清楚教會音樂走到二十一世紀到底該怎麼辦。早就有教會把星期天的崇拜分成幾堂,表面上提供不同的時間選擇,其實是根據「現代」與「傳統」的敬拜方式來區分:「現代」指的是現代詩歌,「傳統」指的是唱聖詩。在神學家眼中,這樣的區分,某種程度上已經形同教會分裂。

該怎麼辦,才能夠讓喜歡唱現代詩歌的弟兄姊妹願意唱聖詩?音樂同工本身必須體認:在音樂事工上,自己要肩負起餵養與帶領的責任,一步步領著會眾認識聖詩、挖掘聖詩豐富的內涵。許多聖詩旋律優美,非常感人,例如香港宣道書局出版的「青年聖歌」共12集,「校園詩歌」(已經絕版)、「口唱心和」(近年校園書房出版社重新彙編)與以琳書房出版「讚美」均收錄不少「青年聖歌」裡面的詩歌。如果會眾覺得聖詩刻板僵硬,那就是領唱與司琴的責任了。領唱是否把唱聖詩唱得飽滿有中氣?司琴是否談出莊嚴、令人肅然起敬的音樂共鳴?前奏一彈出是否立即引導會眾進入天國殿堂之門?更有許多感人至深的福音性聖詩,讓人一聽就十分感動。音樂同工必須將聖詩歌本從頭到尾唱熟,再選擇適合會眾的詩歌逐一教唱。曾有十分用心的音樂同工,每週介紹一首聖詩,把聖詩的背景故事刊登在週報與教會網站上,並製作教唱CD供弟兄姊妹索取。長久累積下來,會眾的學習能力與日漸增,對於唱聖詩也越來越有感受。

有位姊妹表示,她以前沒辦法唱聖詩,總覺得無法與她的人生產生共鳴;直到經歷過人生的風浪,深刻與主面對面,再唱「我寧願有耶穌」時,前所未有的感動讓她久久無法自已!

有內容的 FU,是培養累積出來的。聖詩是基督徒心靈的百科全書,以挖寶的心情來學唱聖詩,一定能滿載豐收。


除非味覺嗅覺出現障礙,否則沒人分不出食物是否美味。我們每個人都是美食專家, 因為每天必須吃飯,一天至少三餐,加上零食、宵夜、下午茶……,不必上烹飪學校,人人都能講出一套美食邏輯。就算不知道上哪吃飯,電視美食節目強力放送,加上網路美食介紹,找吃的,太方便了。

聽音樂呢?如果聽音樂像吃飯一樣,照三餐聽,養成習慣上網找音樂,相信您也能無師自通,成為有感受能力的聽眾,畢竟現在聽音樂的環境與資源遠比以前方便。以下提供幾個方法,讓原本聽音樂沒感覺、聽不出差異的讀者能夠培養感受能力:

1.跟著比自己

2.詳實記錄自己的感受,例如:懂音樂的人聽音樂,包括去聽音樂會、聽CD、上網站。
*從節目單中選出自己最喜歡與最不喜歡的曲子
*演奏者的表現展現自信或面露緊張
*音樂有沒有中斷
*我是否被音樂吸引、感動
*會不會久坐不耐
*我有沒有分心想其他事情
*我有沒有打瞌睡 (如果音樂非常具說服力,應可趕跑瞌睡蟲,所以出現打瞌睡現象先別急著自責)
*過幾天之後腦海依舊想著那一首曲子(所謂 餘音繞梁三日也)

3.別只聽音樂,上網搜尋該曲的作者與樂曲介紹,增加自己對音樂的了解。

音樂是抽象的藝術,看不見,摸不到,卻最能表達人內心的感情。只要專心聆聽,加上用腦思考,一定會有所感受。


自從在週三唐崇榮牧師的查經班,聽到印尼雅加達正在蓋的會堂,就心想一定要找機會去看看。當然最吸引我的其中一個原因,莫過於是設計者唐牧師本人對這個教堂詳細的介紹,和如數家珍地比較許多有名的歷史建築。但是對於沒有旅遊習慣的我來說,總覺得要出國的話,應該辦點有意義的事。距離時間表還有一年多,突然唐牧師就問我說今年的聖誕節要不要去印尼參加聖誕佈道會,和印尼教會為他辦的七十歲的感恩聚會,還有林望傑指揮的一場音樂會。我一聽到就覺得很有意義,心想今年(2010)台北沒有聖誕佈道會,那就去印尼參加吧!還可以參加唐牧師七十歲的感恩聚會,多了解一點唐牧師在印尼的事工,最後還可以聽一場音樂會。所以就排除萬難地訂了聖誕節當天早上的機票,一個人就出發去印尼了。

到了印尼,聖誕節的第一場聚會,是下午四點的青少年聖誕佈道會。講道開始後,聽到的是唐牧師熟悉的聲音和語調,但就是一個字都聽不懂。在我還沒反應過來的時候,帶我來的林弟兄為了讓我也能參與聚會,就開始幫我逐句翻譯。聚會當中,我環顧四周,感覺到印尼歸正教會的青少年或來參加聚會的人,都很習慣聽道。相較於之前在台北參加的一個大型禱告會,不像在聽上帝的話,感覺像在聽觀眾的掌聲。

到了晚上,來參加聖誕佈道會的人,坐滿了整個會堂,後來聽說連副堂都快滿了。聚會一開始,有成人詩班的獻詩,接著有兒童詩班唱哈利路亞的獻詩,全都是背譜上台。其中最吸引我的就是兒童詩班,可能有一百多個小朋友,穿著詩袍,乖乖地上台唱詩哈利路亞,唱完後又乖乖地迅速下台,有著單純、專注和紀律。這讓我第一次覺得,好像小天使就是這個樣子。晚上的佈道會一樣是用印尼文講道,這次我是聽翻譯的耳機,戴耳機可以聽到即時的翻譯,有中文和英文,供應了三種語言的需要。晚上聖誕佈道會講道的主題和青少年場一樣,講的是大衛年少的故事。讓我想到上帝常常使用大家都沒注意到的人,因為「人是看外貌,耶和華是看人內心」,及在信仰裡保守內心和立定志向的重要。會堂裡大約有五千多到六千人,大家都安靜聽道,我轉頭看了看參加聚會的人和教堂的空間,想到之前去義大利,參觀了很多當地的教堂,許多建築光從外觀的大小和設計,就令人嘆為觀止。但是看看週遭,都是來來往往的觀光客,有些還要趕場,同樣身在其中,在印尼歸正教會的聚會,我比較能感受到在信仰裡與人的連結,因為聽到的道與我息息相關,一同聚會的大家也是聽一樣的道,而教堂的建築提供了大家很好的聽道環境。

隔一天參觀了教會美輪美奐的音樂廳,裡面擺設的細緻及華麗的程度,不輸我看過的歌劇院及音樂廳。傍晚參觀了博物館的一個角落,看到一幅我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也看過的名畫,不過這裡是複製品。還看到一個大衛殺歌利亞的銅像,我家也有一模一樣的,但是小這裡的一號。再隔一天參加了主日聚會及唐牧師七十歲的感恩禮拜,最後晚上聽了一場林望傑博士指揮的音樂會。從這幾天中,我看到印尼歸正教會從信仰出發到福音使命,然後到文化使命,這樣漸進式的影響時代。在回教地區,教會的每個角落更顯示出上帝的恩典,而唐牧師也忠心地設計規劃每個角落,把好的音樂與藝術也能在這裡重現,讓許多當地人,不需要出國就可以與世界的文化接軌,更能認識基督教文化,並把最好的歸榮耀給上帝。我相信這會影響包含我的許多人。





捐贈戶名:財團法人音契文化藝術基金會
郵局劃撥帳號:19577978
銀行帳號:140-50-199345
(第一商業銀行 圓山分行)
出版者/財團法人音契文化藝術基金會
    音契合唱管絃樂團
發行人/潘 冀   總 編/音契行政中心
美編/建鴻印刷設計 電子報/音契行政中心

...............【
欲取消訂閱本報者請來信】...............